利用外资上海谋求新变局 今年首次不定具体目标


文章发表时间:2005-04-26 16:49:11

  利用外资今年首次不定具体目标,只提“有所增长”;最新数据又显示,一季度本市实到外资同比增幅2%。种种迹象表明———

  外商投资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随着引资规模及基数的不断扩大,单位土地外资承载量也越来越高,上海吸收外资单纯数量型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的资源性约束。

  一个客观现实摆在面前:上海吸收外资的数量型增长趋势受到制约。最近几年吸收外资的强劲扩张态势,去年出现明显变化,尤其是吸收合同外资增速大大减缓。这种趋势在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明朗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出现下降,实际到位金额同比也仅增长2%。

  分水岭,若隐若现

  利用外资谋求战略转型———从重“量”转向重“质”与重“量”并重,有基于现实的必然,更有主动调整的魄力。

  今年初,上海就已明确今年利用外资不提具体增长目标,只提“有所增长”。

  利用外资数据,一直是衡量上海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专家评价说,上海不再紧盯数字,背后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即不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是对过去可能存在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结果的一种修正。

  从大局观讲,这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来看,这也是上海追求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与周边省市相比,上海不断上升的商务成本,特别是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成本相对较高,客观上已使吸收外资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上海利用外资规模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土地承载度已经很高,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出苏浙等周边省市,利用外资的上升空间已经比较有限。

  一方面由于上海吸收外资规模已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上海的土地和能源等资源又非常稀缺,利用外资如果还是走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型之路,持续发展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海吸收实到外资规模在1997年达到峰值48.08亿美元,之后三年出现下降,后来又开始恢复性增长。2002年、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5%、30.1%,而去年只有11.8%。

  转型从哪里突破?说到底,就是不光要看引进了多少外资,更要看引进了什么样的外资。选资标准定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要果断放弃能耗高、土地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不利于环保的项目,那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集约型项目则应加大鼓励力度。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今后上海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要看是否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否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导向、是否代表国际先进水平,考量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仅要看拉动了多少GDP,还要看对环境的贡献,等等。

  今年第一季度刚刚过完,上海吸收外资发展趋势是否会在今年进入一个“分水岭”,还有待观察。

  软环境,更有作为

  利用外资谋求质与量的统一,实现这样的转型并非易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引资的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就连多年来一向对外资进入持谨慎态度的印度政府,最近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外资进入的优惠政策。有专家称,印度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吸引力,会对中国的外资利用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长三角地区下一轮外资引进造成直接压力。

  既要在竞争中跑在前面,又要实现利用外资的质量升级,上海凭什么实现这样的“一箭双雕”?硬环境,显然已不再具备太多优势。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进外资,我们曾经出台不少优惠政策。但从长期来看,决定国际资本流向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硬性成本,而是投资软环境。从国际资本最新流向来看,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资金流向税率较高、优惠较少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提供了大量税收优惠,但未能改变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由此可见,左右国际资本流向的,税收优惠绝不是决定因素。而且,过于优惠的政策反而会引发许多不可预见性,例如引发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等。目前,一些地方的外资项目,有的污染严重、有的技术落后,与过于优惠的政策所导致的投资进入门槛低不无关系,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这一盲目引资理念所付出的代价。

  可供挖掘的潜力还在软环境上。上海的商务成本虽然较周边地区高,但与东京、新加坡等其它国际性大都市相比还是较低的。而且,上海的国际化程度、综合优势在国内都比较明显,这也使上海的综合投资回报率比较高,像上海每百元人工成本所创造的平均利润已达118元,在全国也是最高的。目前,上海多个部门正在研究制订一系列政策,方便外商便捷办事,包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完善诚信体系等,也包括如何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如何使商务活动的要素得到更合理配置等。

  优化软环境,上海要做的事真的很多。

  好项目,大小统吃

  利用外资谋求变局,还包括引资重点的转向。

  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都认为,利用外资重点只有制造业,一个项目动辄上千万美元,颇能显示规模。相对而言,诸如商场、餐饮等第三产业实在是“小不点”。

  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项目,并不都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小项目,像现代物流企业、城市供水系统等,其投资规模绝不亚于制造业。之所以存在误区,只能说明我们过去吸收外资的三产项目,触及的还只是服务业的皮毛。去年,第三产业项目规模就进入了排行榜前列———2004年合同金额居首位的是上海新陆一房地产有限公司,合同金额高达2.05亿美元,属房地产开发业;而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居前五位的项目都属于工业。

  变局已悄悄开始。今年一季度,本市第三产业吸收外资成倍增长,合同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1%,而第二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同比则下降了36.5%。另一个可喜现象是,功能性外资机构正越来越看好上海,这给本市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带来了契机。截至上月底,落户申城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93家、投资性公司111家、外资研发机构147家。上海正在成为我国内地吸引外资“头脑型”企业最多的城市。据称,上海今后将继续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在行业上,挖掘商贸流通、物流、会展、中介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引资潜力。

  其实,即便是制造业外资,项目规模小的,也不等于差。上海对此态度很明确:凡是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的,符合环保规划要求和城市功能提升的,不管项目大小,都要争取把它留在上海。据透露,上海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利用外资的重点主要是微电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24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