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区六园”组成的上海高新区将统一打出“张江”牌。7月20日从市科委获悉,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2.13平方公里扩大为42.11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在全国高新区的版图上,将形成“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的新格局。
上海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一区六园”)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金桥现代科技园、上海大学科技园、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和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199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聚焦张江”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一区六园”提高入驻企业的技术含量,一批门类齐全、技术密集、层次合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由此形成,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同时,各园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的态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外资研发机构云集;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和新材料已经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上海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成果和人才优势,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则以园区资本结构调整为契机,发展纺织高科技产业。
目前,上海“一区六园”的面积虽然仅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面积的3%,但却创造了全国高新区8.7%的工业总产值、8.4%的总收入和9%的税收,综合评比列全国53个高新区之首。截至去年底,“一区六园”共拥有进驻企业3171家,创造工业总产值2462.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535家,共申请专利3589项,软件版权129项。
尽管如此,“一区六园”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园区内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上下游之间、大小企业之间相互竞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同时,各园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互动不充分。为此,走过15年历程的上海高新区需要尽快整合资源,在功能定位上分工合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凸显张江品牌效应,形成整体优势。
据悉,更名后的“上海张江高新区”将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核心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带动和辐射其他各园区发展,从内涵和外延上同步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力争尽快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