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发表时间:2012-05-17 15:47:29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功能的区域,也称为微型CBD(MCBD)。,是上海根据城市地域特征和经济结构特点,在借鉴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提出的创新举措,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为继续推动集聚区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本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和人口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为缓解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本市率先探索中央商务区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新路。2007年3月,认定了20个集聚区黄浦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原卢湾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静安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闸北区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苏州河北岸)、浦东新区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纪大都会) 、徐汇区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虹口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徐汇区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杨浦区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海上海)、青浦区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欢乐谷)休闲旅游区、长宁区虹桥涉外商务区、浦东新区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宝山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嘉定区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闵行区七宝生态商务区、奉贤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作为重点建设和推进的项目。这些集聚区分布在除崇明、金山以外的区域,其中内环以内7个,内外环间7个,外环以外6个。

 

  (一)现状和特点

 

  到2010年末,全市20个集聚区中的80%已基本建成或部分建成并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155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总额2194亿元。初具规模的集聚区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效益显著,效应明显。目前,集聚区内的服务业增长幅度超过全市服务业的平均增长幅度。从已入驻企业的规模和性质看,相当一部分集聚区已成为企业地区总部、上市公司总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重要入驻地,并成为国际服务业向上海转移的主要导入区域。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集聚区共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企业设立的各类总部机构408家,从业人员达到79万人。2010年,集聚区共完成税收476亿元,拥有年度税收亿元以上楼宇150栋。

 

  二是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各集聚区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人文特点,围绕商贸、金融、文化、现代物流和航运、会展旅游、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定位清晰,上下游产业不断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发展新高地正在形成。

 

  三是形态新颖,环境优美。集聚区建筑设计新颖,外观形态各具特色。在拓展空间的同时,注重城市文化遗产、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使传统与现代得到有机融合。集聚区内平均绿化率接近30%,环境优美,地标作用逐步显现。

 

  四是配套便利,交通便捷。集聚区在集聚重点产业的同时,注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功能配置。同时,与城市交通体系尤其是轨道交通资源相连接,有效疏导人流、车流。80%的集聚区距已建成轨交站点的步行时间在10分钟以内。

 

  (二)功能和作用

 

  集聚区较好体现了推进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功能。

 

  ——“四个中心”建设的新载体。集聚区融合了金融、商务、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功能,为大量的新兴服务企业和总部机构提供了聚合空间,凸显了对服务企业的集聚能力和对产业、区域的辐射能力,加速了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一批集聚了金融、航运等服务功能的集聚区,对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7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13家国内外金融要素市场和银行、证券、保险等中外金融机构,数量约占全市的70%。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集聚了4200多家航运及相关企业,凸显了“航运企业成群、航运要素成市、航运产业成链”的集聚效应。

 

  ——经济转型的新抓手。集聚区建设注重与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对上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在不断优化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2010年达到40%。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集聚了包钢、首钢、中国冶金自动化研究院等钢铁行业上下游的企业入驻,MYSTEEL钢铁网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价格指数发布平台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集聚区建设在提升上海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集聚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集聚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的新地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增长极。2010年,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有17幢楼宇税收超过亿元,其中恒隆广场达到24.4亿元,成为本市首幢“月双亿楼”。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在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商业也迅速发展。2010年,五角场商业中心实现销售(营业)总额已从“十五”末的5.62亿元上升至80亿元(包括电视购物)。长风生态商务区已从“长风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办公楼宇集聚、多家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环境优美的生态节能商务区。

 

  实践证明,集聚区建设有利于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有利于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有利于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有利于促进长三角联动,增强服务业辐射力;有利于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公共配套服务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有利于能源的集约利用,实现产业的节能和环保。

 

  (三)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时期,集聚区建设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阶段成果,但与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相比,与上海经济发展转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联席会议和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办公室两大协调和推进机构尚不完善,其职能发挥、推进力度、工作持续性受到影响。部分区县的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市、区县两级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对集聚区的用地指标、规划控制、项目审批等的政策倾斜力度尚不明显。制度化、科学化的统计调查和信息公开的量化指标尚未建立。社会各方对集聚区建设的认知度尚未形成,集聚区发展的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部分集聚区产业链长度和厚度不够,缺少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度不够。集聚区内生活、商务配套以及专业服务业配套不够。产业集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集聚区建设,不仅是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多种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集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未来五年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尤其是世博场所的后续利用,虹桥商务区和郊区新城的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建成和进一步发展,城市信息网络的不断完善,为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是国际上传统CBD内高度集聚的金融、保险、法律、广告等服务业向城市外围小幅转移,大量新兴的商务服务、信息、研发等专业服务业向郊区发展,以及“十一五”时期集聚区建设在推进机制、开发模式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为集聚区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上海凭借比较优势成为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多行业、多企业、多业态在上海落户和发展,为集聚区的发展带来了有效的内涵支撑,为集聚区形成和产业链拉伸提供了可能。

 

  四是上海在推动金融、商贸、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同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培养、引进、集聚了大批人才。人才优势为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十二五”时期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优化规划布局、产业功能和综合环境;发挥集聚区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辐射带动周边的示范引领效应。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集聚区基本形成“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发展格局,成为发展服务经济、提升城市功能的功能型区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型区域,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型区域,以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低碳型区域。具体为:

 

  ——在“十一五”认定的20个集聚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博发展、虹桥商务区和郊区新城建设,新增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5个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集聚区的数量达到25个。

 

  ——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00亿元。

 

  ——累计引进各类总部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0万。

 

  四、“十二五”时期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优化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按照区域特点和发展需要,推进集聚区的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轨道交通、土地利用和建筑形态,突出核心区概念,强化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强化集聚区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优化规划布局,重点在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增强中心城区现有集聚区的协同效应,推动集聚区向功能带的发展,特别是使浦江沿岸和延安路沿线的“大十字”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发展成为上海核心商务功能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等集聚区成为“大十字”发展轴上的核心区域。

 

  二是与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结合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郊区新城建设等重大项目,在产业规划明晰、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有优势、条件成熟但还没有布点的区域,统筹规划新增集聚区。新增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实现产业规划与形态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功能、形态的“三合一”。

 

  (二)分类推进,促进集聚区的协同发展

 

  各集聚区的推进重点根据建设进度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基本建成的集聚区在深化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以拓展提升功能、放大集聚效应为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能级的提升,打造产业集群,提高特定优势产业的集聚程度;部分建成的集聚区在加快建设推进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市场品牌的塑造,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加快形成服务企业的集聚;尚未建成及新增集聚区围绕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突破瓶颈,加快空间载体建设,实现建设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各集聚区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和联动,进一步增强集聚区与集聚区、集聚区与中心城或新城的联系,强化集聚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参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分工合作,对内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提升能级,不断扩大辐射半径。

 

  (三)围绕重点,打造集聚区的功能特色

 

  结合服务业发展特点,从“四个中心”建设的功能性要求出发,分析研究集聚区的自身条件和系统差异性,突出各自的业态和功能特色,将现代商贸、金融、航运、会展、物流、专业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及制造业配套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企业作为吸引和集聚的重点,打造各集聚区在地域、功能和形态方面的鲜明特色,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中心城区的集聚区重点以综合商务和特色专业服务业为主,郊区的集聚区以与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以及商旅文服务业为主。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世博园区的开发利用,突出高端商务、总部经济等业态功能,打造上海“四个中心”新平台和核心区,强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市场功能。

 

  (四)创新模式,发挥集聚区的载体作用

 

  采用联合开发机制,注重市场化运作,择优引进设计方和开发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鼓励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主体参与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不断拓展集聚区的品牌效应,体现集聚效应;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重点引进符合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投资促进机构、已入驻企业等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推介格局;聚焦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进驻;将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各类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前沿阵地,发挥集聚区对“四个中心”建设、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聚集的载体作用。

 

  (五)完善配套,提升集聚区的综合功能

 

  从完善功能、集聚人气和营造氛围出发,以入驻企业的共性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商务、商业、文化、休闲、会展、餐饮、酒店、娱乐、住宿等功能,推动集聚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完善交通集散、信息网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综合配套设施。吸引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信贷、融资、咨询、物流、孵化等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入驻,在满足企业开展基本商务活动的同时,不断改善和优化区域整体商务环境,为企业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服务,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联动发展,实现商务活动的高效、优质。

 

  (六)以人为本,实现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低碳设计理念贯穿于集聚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进集聚区能源中心建设及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全市乃至全国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加强绿地、公园、河湖等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点、线、面、环、廊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建设花园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发建设商务楼宇,处理好集聚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的关系,推进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构建便捷的内部连通网络,塑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促进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十二五”时期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引导的双重作用。根据各集聚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集聚区建设发展的水平。

 

  坚持联合推进、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确定全市集聚区发展的目标任务,协调解决集聚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充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办公室的力量配备。

 

  完善市、区县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各区县成立相应的推进协调机构,落实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建立相应的跟踪评估和责任考核机制,负责区域范围内集聚区建设的组织推进工作,并接受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各区县明确集聚区的建设推进责任主体,确保集聚区按照规划有序建设推进。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落户集聚区事项,建立重点项目市、区县联合推进机制。

 

  (二)促进各项政策聚焦集聚区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和本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资金和重点项目向集聚区倾斜。研究制定集聚区在市场准入、土地规划、税收征管、金融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资金对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对重要的功能性项目和龙头企业,优先考虑在中央及地方各专项资金中予以扶持,并用好用足本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市、区县两级政府加大对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探索完善集聚区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对规划建设的集聚区内重点项目,在规划控制、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优先落实服务业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集聚,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组织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提升集聚区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集聚区的宣传,统筹策划和组织安排集聚区的统一形象宣传,全面客观地展示集聚区建设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

 

  开展集聚区示范区和品牌的创建工作。建立相应标准,培育集聚区品牌。鼓励集聚区完善功能、提升能级,支持品牌输出管理,不断拓展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对评为示范区的集聚区,在规划土地、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先行先试。

 

  建立集聚区进入、退出机制。规范集聚区申报和确定的程序,完善集聚区的命名办法。对规划调整或建设进程严重滞后的集聚区,要及时与相关区县政府进行沟通,必要时进行调整直至退出。完善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对集聚区的评估。

 

  (四)强化分析研究、信息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加强集聚区发展和实践的基础研究,及时总结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集聚区发展的特点和模式,研究解决制约集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分类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利用学术研讨、培训与交流等形式,提高推进建设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及专业的研究和信息机构,及时收集分析集聚区建设的各项信息,组织编写本市集聚区年度发展报告和投资报告,绘制年度产业投资地图,开展集聚区的对外招商和宣传推介活动。

 

  研究制定规范化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搞好年度统计和分析,建立集聚区的数据统计、信息收集报送网络,建立统计数据报送和重大信息沟通制度。

 

  附件:“十二五”时期推进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25个)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

 

“十二五”时期推进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25个)

 

  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浦东新区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

 

  黄浦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

 

  黄浦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

 

  静安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

 

  徐汇区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

 

  徐汇区徐家汇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长宁区虹桥涉外商务区

 

  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

 

  闸北区苏河湾商业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虹口区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

 

  杨浦区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

 

  杨浦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

 

  宝山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

 

  闵行区七宝生态商务区

 

  嘉定区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

 

  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

 

  松江区松江(欢乐谷)休闲旅游区

 

  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

 

  青浦区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

 

  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

 

  奉贤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

 

  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24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