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司营运总部在自贸区的集中收付和轧差业务

    集中收付其实就是集团内部子公司的账务,都交由集团内部银行统一管理,统一对外进行代收代付,然后集团企业内部之间,自行再去结算。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是增加了集团的控制力,包括外汇控制,贷款控制,现金流控制等。二是对这些集团内部公司来说,等于把所有的诸如汇兑风险等都集中到了集团内部银行身上了,下属子公司不再承担这类风险。

    轧差则解决了重复结算的问题。假设我这家集团旗下两个公司,一个今天有10元付款,一个今天有8元的收款。如果没有轧差,今天就是10元的购汇和8元的结汇,一来一去就是18元的结汇。但如果我做了轧差,我内部销下账,只要2元的购汇。这个内部结算、内部销账的过程,其实就是轧差了。

    轧差结算还有一个好处,以前企业账上可能要备有10元(反正不是18,这个不难理解),而现在只要2元就可以了。企业的资金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了。

总的来说,现在集中收付和轧差结算是不分家的,自贸区邮报把它们分成两个问题说,是为了充分说明方便理解。

    至于这两项新业务的意义,还要从近年来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方式的发展,以及中国境内的相关业务政策说起。

    自从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考虑成立自己的“跨国银行”,也叫内部银行。这通常由公司财务部管理,负责公司内部的记账和管理。换句话说,内部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结算,然后通过内部银行再和集团外部的交易方结算。

    具体说,企业通常通过内部银行完成这几件事情:

企业内部的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内部各子公司和内部银行之间的外汇集中控制,有时候是贷款的集中控制;企业和内部银行的代收代付(也就是将各自公司收付功能都统一到集团的集中收付)、轧差结算。

    在自贸区相关政策落地前,跨国公司的内部银行是管不到中国境内公司的。直到上海自贸区成立,央行批准这些跨国企业通过自贸区内的主办企业,做人民币经常项下的跨境结算集中收付和轧差结算,相关跨国公司的境内企业才算真正能纳入到所在集团的全球资金管理体系中去了。

花旗的实战案例:

    现在来看看花旗银行是怎么为罗氏做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结算的。在7月4日的第二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的花旗银行展示了他们的自贸区新业务:帮助瑞士制药巨头罗氏药业通过它们在自贸区内的企业,为它实施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

    这单业务对于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具有示范意义。因为根据这一新政策,跨国公司就能更便利地把它们中国公司的资金,接入全球资金链,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收付、轧差结算,可以明显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以及汇兑的成本。

    据花旗银行方面介绍,罗氏药业在欧洲有内部银行,通过内部银行管理它位于全球50多个国家100多家企业的内部结算。但是,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试点之前,罗氏在中国的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它相对独立于罗氏的内部银行体系之外,自行和第三方进行一些交易和轧差。

    罗氏制药借助自贸区的政策优惠,第一步实现的是,开展自贸区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借助这个,罗氏实现了国内企业和海外资金的一个沟通。

第二步,资金池业务实现过后,罗氏制药通过它在自贸区内的企业,和它的全球内部银行沟通,把它中国公司的集中收付和轧差结算统一交给集团做。

    这样做的好处:

第一,大大提高了集团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

第二,降低了跨境收付的成本。

第三个,降低了汇兑成本。

    人民币的集中收付和轧差结算,不会影响任何真正的贸易流和贸易背景。企业所有交易对手方该怎样就怎样,包括海关和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的合同、发票都没有影响。它只是改变了企业资金结算的一个管理方式。而且,花旗银行一般建议企业内部签一个代收付合同,就是自贸区内的企业再代它在中国的其他企业,和海外的内部银行做结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集中收付的关系非常清晰地以合同的形式标明,方便将来和会计师事务所做沟通。

    除此之外,在跨境收付中,花旗银行还会帮企业做些申报还原。就是说,可能跨境交易只有一笔,但花旗银行的收支申报,会还原到每家企业。

    更为关键的是,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戴海波在7月4日的发布会上明确表态:下一阶段,不管是不是外资企业总部——即便对那些还达不到上海市认定的“总部”标准的企业——大概有三四百家,只要这些企业真正有营运功能,就将给它们提供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等政策支持。

    这意味着,“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将惠及更多外资企业。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24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