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有哪些重大变化


文章发表时间:2014-12-19 10:33:37

  历时两年多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已基本结束。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为我国下一步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12月16日对外发布。透过经济普查结果,能够发现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勾勒5年发展图景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深刻展示了这5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马建堂说,“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是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简要图景。

  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的2008年末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相对于总量的增加,结构持续优化态势同样明显。与2008年相比,2013年末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均有明显提升。

  此外,第三次经济普查还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在稳步提高。比如,2013年企业法人单位人均营业收入78.1万元,比2008年增长64.2%。

  高技术产业成亮点

  此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5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首先,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高技术制造业,使整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营收为例,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12.8%,比2008年提高0.8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一方面,研发投入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产出水平也稳步提升,申请发明专利总量、新产品销售收入都比2008年时增长超过一倍以上。

  在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下,其他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整体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中研发经费超过500亿元的有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7个行业大类,这些研发经费规模相对较大的行业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更重要的是,内资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军。2008年至2013年,内资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77.3%,内资企业对提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我国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创新驱动也让这些企业收获了高额的回报。

  马建堂表示,5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快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如前几天国务院决定把在中关村适用的一些科技政策推广到全国;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中的高科技企业减免税负的政策力度;上海自贸区试行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也将复制推广,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的作用越来越强。

  充分用好普查数据

  “普查获取了海量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需要统计机构、媒体、研究机构一起努力,不要让数据放在抽屉里、放在电脑里。”马建堂说,通过经济普查,摸清家底,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也将对老百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好处。

  “人民群众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马建堂介绍说,群众要投资办厂,可以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获取行业信息,对于企业生产决策很有帮助。

  同时,此次经济普查还调查了主要的工业产品情况,比如照相机、电脑、电视机、电冰箱。这些企业都在哪里?除了工业产品外,比如第三产业,有多少理发馆、洗衣店、银行分支机构?它们都坐落在哪里?这些信息将被做成可视化的电子地图。开发利用好这些数据,对国家、对企业、对老百姓都有直接益处。

  记者注意到,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此次经济普查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调查情况。马建堂表示,此次经济普查特别把摸清小微企业的家底作为普查重要任务。

  此次普查结果显示,在二、三产业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的95%以上,从业人员占一半左右,资产接近30%。此外,对每个县、区、街道、行业到底有多少小微企业也摸清了家底,有助于各地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更好推动就业、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马建堂表示,国家统计局将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更多的普查数据结果,最大限度发挥普查数据的社会效用。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24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